抗霉菌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为最终实现增产 [复制链接]

1#

马铃薯营养丰富,市场需求大,种植前景广,但也是病虫害侵染比较密集的作物,而且除了发生在生产过程中,在贮藏期间也存在着病害问题。另外,还有诸如马铃薯病毒退化等都是令种植户头疼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完全依靠药效防治这一单项防治技术,显然是不行的,需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一、什么是马铃薯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当个别马铃薯携带病菌,切种块时通过切刀可能互相传染,播种后病菌会在随后长出的茎叶中扩散,蚜虫的往来啃食,会使病菌在田野间传播蔓延,病株枯叶的散落、各种害虫的潜藏,使地块受到污染,收获后的马铃薯在贮藏中,暖湿的环境和相互接触也为病菌传播提供了条件。这样的马铃薯用作种薯,病虫害便会越演越烈,甚至出现绝收。所以,引进和繁育抗病品种、实施有害生物检疫、脱毒快繁技术、切刀消毒技术、轮作制度、蚜虫检测技术、合理使用农药技术、贮藏设施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就构成了马铃薯综合防治的基本内容。

二、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内容

1、抗病品种和脱毒种薯

防治马铃薯病虫害的第一个关键技术是使用抗病品种和脱毒的种薯。马铃薯的抗病品种分为:

免疫型:能遏制侵入的病毒繁殖。抗病型:能使侵入点的细胞立即坏死,不继续扩散。马铃薯的抗病品种具有:

田间抗病性:即田间发病时,病株数目少,减轻发病程度。耐病性:体内病毒含量虽较高,但症状轻,减产也不多。由于我们买回来的种薯具有成本较高,通常可以自己繁育一级种薯来降低成本,繁育过程与种植马铃薯的方法相同,不重复介绍。应注意的是育种网棚应建在自然隔离条件好、高海拔、冷凉、阴湿的地区。防虫网的周边必须保留出无草的隔离带,所有人员进入育种基地时,必须用75%的酒精对鞋、裤、手进行消毒,防止将病菌带入网棚中。

脱毒种薯生产也可以在自然隔离条件好、高海拔、冷凉、阴湿地区的育种基地繁育,但播种地米距离以内,必须没有马铃薯病毒寄主作物。

有了可靠的薯种,我们来看看栽培期间的综合防治措施。栽培防治也就是我们说的农业防治,其基本原理就是铲除或者减少病源与虫源,增强植株的生长能力和对病虫的抵抗能力。

2、合理轮作防治病虫害

危害马铃薯的病菌在土壤中存活时间较长,有时长达3~5年之久。因此,我们必须选择豆类、玉米、胡麻、糜谷等非寄主作物的地块,实行三年以上轮作。严禁与茄科、块根、块茎类作物连作,或对茬。轮作还可以造成害虫越冬产卵和取食条件恶化,有利于减少地下害虫,达到防虫的目的。

马铃薯的块茎膨大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的沙壤土种植,沙壤土疏松、通透性好,除了适合马铃薯生长发育,薯块的外形好意外,还可使植株生长的健壮,不宜染病。每年的秋季在前茬作物收获以后,应尽早进行秋耕。耕地的深度应达到20~25厘米,深耕可将土内地下害虫的幼虫翻至土地表面,阳光暴晒使其死亡。

3、种薯处理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无论商品薯还是种薯,最适宜贮藏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有自动换气的仓库,相对湿度可保持在95%左右。春季,气温上升,在播种前40天左右,应打开贮藏库门窗,提高存放温度,增加光照,促进马铃薯结束休眠,开始催芽。使种薯体内温度上升到10℃左右。播种前2~3天开始切芽块。切块前,清除霉变和有损伤的种薯。切块时,为避免传染,必须严格实行切刀消毒。

(1)、种薯切块

因此,除大力提倡使用脱毒种薯播种以外,实行切刀消毒不容忽视,这也是减轻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目前常用的消毒剂有84消毒液、酒精、高锰酸钾等,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大多数消毒剂需要稀释,例如酒精的浓度是98%,必须兑水,配制成75%的酒精备用。

薯块的体积要适宜。过小不利于壮芽,增加染病的可能;过大造成浪费。通常每块40克左右,大约20块~克,按照这样大小切块即可。切块时,现将脐部切下不用,检查有无黄圈或黑脐,如有,必须将整个种薯淘汰,不能使用。健康的种薯先按纵向切开,再按每块40克左右大小横向切开,应保证每个切块上有1~2个芽眼。注意,没切完一个种薯,应更换切刀消毒一次。

(2)、药物拌种防治病虫害

为了保证薯块刀口尽快愈合,降低浸染病毒的危险,对薯块必须进行药物拌种。拌种的药剂主要有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根据情况选择使用。以甲基托布津为例,10千克干燥剂滑石粉,配克甲基托布津药剂充分混合后,为千克薯块拌种。搅拌好的薯种盛入袋中,按5~6层,中间留出30~40厘米间隔,码放好。继续催芽、道口愈合,2~3天后即可播种。

4、适时播种防治病虫害

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是非常重要的,适时播种也是防止马铃薯病虫害的重要的技术措施之一。播种过早,低温不足,种块因掩埋时间过长而腐烂;播种过晚,地温升高,又容易滋生霉菌。所以,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的气候条件适时播种。

北方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当气温稳定在10~15℃,地表以下10厘米地温稳定在7℃左右时,即为当地马铃薯适宜播种期。

马铃薯的种植密度影响马铃薯植株的生长。种植过密通风效果差,容易引起病虫害发生蔓延;种植过稀,影响马铃薯的产量。机械化种植马铃薯的行距,一般在70~90厘米之间,株距一般为20~25厘米,以每亩~株为好。密度的控制原则是:“一穴多株,株距要大,一穴单株,株距要小;肥地密植,贫地稀植;早熟品种密植,晚熟品种稀植。”

播种的深度以10~15厘米为好。播种过深,出苗晚,染病的机会加大。在土质黏重和涝洼的地块,可以适当浅播,以8~10厘米为好,不容易出现烂种和延长出苗期。

黑痣病、早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了防止这些病害发生,播种时可将低毒嘧菌酯悬浮剂喷洒在种沟内,防治病害发生,播种后用土覆盖。低毒嘧菌酯悬浮剂的用量是每亩20升水兑40毫升嘧菌酯。

5、中耕起垄防治病虫害

田间杂草是病源、虫源重要的寄主,必须尽早除草。马铃薯播种后一个月,苗即将出土时,结合中耕起垄,清除一次杂草。中耕培土后形成高台大垄、松土层深、培土量大,一次完成松土、除草、培土等作业,为马铃薯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马铃薯膨大期,也是杂草的快速生长期,为了防止病虫害发生,应进行除草作业。这个时期除草一般用人力,用镰刀将杂草割除,或用手连根拔除。清除田间的杂草后,还要注意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除掉的杂草可留在原地,经日晒迅速干枯。

6、水分管理防治病虫害

干旱容易引起虫害,合理浇水不仅可以防止虫害发生,也是提高马铃薯产量的重要措施。浇水最好使用喷灌,避免大水漫灌。一定要注意田间积水,湿度过高易导致病害发生。特别是在结蕾期和薯块膨大期,应浇现蕾水和薯块膨大水,保证水分供应充足。在收获前10天应停止浇水。

7、药剂防治病虫害

对于对大多数害虫而言,现在还缺乏抗虫品种,特别是病虫害发生时,药剂防治还是唯一有效的措施。为了及时发现疫情,在马铃薯的整个生长期中,应经常进行田间巡视,当发现零星病株时,应及时拔除,阻止或延缓病害的蔓延。也可将病根连根挖除,拔除或挖除的病株应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并在病穴施撒多菌灵等杀菌药剂消毒然后覆土。

在马铃薯的整个生长期,我们应在地块中设置多个监测点,检测蚜虫数量。在每天的巡视中,发现蚜虫数量明显增加时,应科学的确定药品,施药时间和间隔天数,仔细阅读农药说明书,确定药剂量,充分发挥药剂的性能。

8、收获与贮藏期的病虫害防治

(1)、适时收获

收获的时机应在马铃薯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容易与匍匐茎分离时。这时马铃薯完全成熟,表皮长的较厚较硬,不容易被损伤。我们选择土壤不潮湿,天气晴朗的日子,开始收获。

机械化收获马铃薯机械化效率高,大幅度缩短收获期,可以预防早期霜冻的危害,减少损失。挖掘出土的马铃薯,应晾晒2~3小时,减少表皮的水分,使装袋运输时不容易损伤马铃薯的表皮,日落前及时从田间运走,防止夜间冻伤。

马铃薯在贮藏期间,病害也非常多,可以导致烂薯等问题发生,因此,在收获和贮藏后也应该重视病虫害的防治。

(2)、入库准备

入库前,可利用空地堆放,进一步减少马铃薯表皮的水分,降低马铃薯体内的温度。贮存库在新薯进入前要清扫,清除上年遗留物,对贮藏库的墙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是84消毒液或高锰酸钾溶液,按照说明书中的要求兑水稀释,然后均匀喷洒。

入库前要严格挑选,剔除病薯、烂薯、虫伤薯、表皮破损薯,严格挑选的种薯一定要轻倒轻放,避免薯皮受损,将玩好的马铃薯装入袋中入库或散装入库。

(3)、温湿度管理

贮藏期间,正确调节仓库中的温度和湿度,是防止病害发生最重要的手段。在仓库下部应有进风口,上部应有出风口和通风设备,并有保持库内空气流通的风扇。温度和湿度过高时,打开出风口和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和除湿;温度和湿度过低时,关闭出风口和通风设备进行保温。

马铃薯贮存量不宜过满,入库后的前20天左右,俗称发汗期,此时茎块代谢仍然旺盛,伤口愈合快,发热多,管理上以通风、散热、降湿为主,应将门窗和通风口打开,使马铃薯充分散发水分和热量。20天以后,进入块茎休眠期,此时进入到严冬,块茎的呼吸作用降低到微弱状态,应封闭门窗和通风口。库内温度保持在2~4℃,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第二年早春,气温转暖,库温回升,块茎已经度过休眠期,需要重点控制库温升高,一般白天不要开窗,夜间适度开窗通风降湿。为了防止块茎过早萌发,此时温度不宜过高,库温应保持在0~7℃之间。

以上就是从生产、收获、贮藏给大家介绍了马铃薯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措施,各个地区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主要防治对象紧抓关键措施,按照病虫兼治,措施综合的基本原则,做好马铃薯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达到产量增长,质量提高、效益增收的目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