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霉菌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S对抗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 [复制链接]

1#

[据《AntimicrobialAgentsandChemotherapy》年11月报道]题:S-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作者NaokiKohira等)。WHO报道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对公众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特别是对三代头孢菌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耐药机制包括产β-内酰胺酶、外膜通透性减低、外排泵以及靶修饰,其中产β-内酰胺酶如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碳青霉烯酶是最重要的耐药机制。ESBLs介导青霉素、氧基亚氨基-头孢菌素和单环β-内酰胺类等抗生素的耐药,限制了临床用药选择。碳青霉烯类曾被认为是抗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但如今它的大量使用导致了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Eenterobacteriaceae,CRE)的产生并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目前,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抗生素来治疗由CRE引起的感染。S-是一种新型的3-位侧链上含有邻苯二酚的含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如图),这种结构使得它能够通过铁转运系统进入细菌体内杀死细菌,这种转运方式又称为“木马”转运。S-与其它抗生素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治疗携带KPC和NDM-1的CRE引起的感染。

日本盐野义制药株式会社核心治疗领域探索研究实验室的NaokiKohira等收集了两组不同来源的肠杆菌科细菌,一组产酶情况未知,另一组已确定产β-内酰胺酶,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的MIC值,而S-的MIC值是通过改良MH肉汤法(其中加入了20μM的人载脂转铁蛋白,模拟的是三价铁在人体微环境中的限制条件,在人体微环境中游离铁紧密地与转铁蛋白相结合)测定的。S-表现为敏感的MIC50和MIC90值分别为0.25ug/mL和2μg/mL,其余抗生素的耐药折点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

Kohira等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一组菌(株)中,头孢吡肟、头孢他啶、美罗培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9.2%、24.5%、2.6%和13.3%,而S-的MIC90均<1μg/mL,仅有8株的MIC值≥8μg/mL,耐药率为1.3%;在第二组菌(株)中,大多数对美罗培南和头孢吡肟耐药,S-对产碳青霉烯酶和ESBLS菌株的MIC值≤4μg/mL,仅有7株菌的MIC值≥16μg/mL,耐药率为3.0%。

为克服产KPC酶CRE带来的威胁,新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如阿维巴坦和RPX,广谱A/C/D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已经被开发出来并且与β-内酰胺类联合治疗产KPC酶CRE引起的感染,然而,它们却不能治疗由产NDM-1酶CRE引起的感染。而S-对KPC和NDM-1酶具有很好的抗水解稳定性,能够治疗携带NDM-1和KPC的CRE引起的感染。S-最突出的特点是“木马”转运及其对β-内酰胺酶包括ESBLS和碳青霉烯酶具有高的抗水解活性。因此,在临床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时,S-无疑是一种新的选择和希望。

(昆明医院医学检验科杜娜杜艳报道)

点评: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由于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以及对普通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等特点,临床上常用于产ESBLs和高产AmpC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治疗。然而随着该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近年来临床上陆续出现了耐受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细菌,使这类药物失效。这种耐药菌通常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耐药性,常常导致临床抗菌药物选择受限,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困难,感染患者病死率增高等。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品种来对抗病原菌的耐药能力,以有效治疗感染,挽救患者生命,S-的研发无疑是一种新的选择和希望。

(医院姚立琼)

文章来源:医学参考报微生物学和免疫学频道(年2月版)

微生物之家论坛,国内第一家临床微生物专业社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