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先看看雏鸡的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2、生长发育迅速,新城代谢旺盛
3、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差
4、抗病力差
5、雏鸡体内的水分含量高
6、群居性强,胆小易惊群
就雏鸡以上生理特点而言,为了发挥蛋鸡开产后最大的生产性能,提高抗病力降低死淘率,所以我认为就现阶段冬季蛋鸡育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温度:都知道冬季育雏温度要求35到37度,育雏场不管通过什么样的供温设施基本都能达到(锅炉突然坏了除外)。但几乎所有的育雏场都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那就是晚上的舍内温度都低于白天的舍内温度。正确的温控是夜晚舍内温度要高于白天1到2度。如果各育雏场能意识到这一点并能在以后的生产实践中加以改正,那就能大大提高健雏率。
2、湿度:湿度是各个育雏场最容易忽略的环节,有的厂家甚至认为根本不重要。这就出了大问题,在35度以上的育雏舍内环境下,湿度不够甚至过低目前发现两个危害:
一是造成舍内空气中羽尘及各种粉尘过大,在通风不畅的育雏舍内,雏鸡鼻腔长时间吸入大量羽尘和各种粉尘,进而诱发“甩鼻儿”症状的发生;
二是舍内空气干燥使鼻腔黏膜干裂降低鼻腔黏膜免疫力,此时病原微生物趁机侵入导致呼吸道病的发生。为么雏鸡十几日龄时就发现有“甩鼻儿”症状,我个人认为,湿度不够或过低是诱发呼吸道病初期症状“甩鼻儿”的主要因素之一。
3、通风:通风这个问题是最最普遍的问题,也是现阶段最主要的问题,并且通风和保温这对主要矛盾,养殖户大多数都解决不好。在现有供温条件下所有育雏人员都将保温放在了首位,这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通风做得不好,造成育雏舍内通风不畅,空气污浊。养殖户宁可保温也要牺牲通风。要知道,雏鸡舍内通风不畅,会造成以下几方面致命伤害:
一是雏鸡要换掉胎毛,育雏舍内羽尘及各种粉尘得不到及时排出,雏鸡长时间大量吸入羽尘及粉尘就会出现初始症状“甩鼻儿”,更可怕的是育雏人员还没有意识到“甩鼻儿”是通风不畅造成的,错误的认为是雏鸡感冒了,这时就神经紧张开始大剂量投药。
在通风没有得以改善的情况下,用药效果并不明显,育雏人员就会采取延长用药时间或换药的措施,(这里暂且不深入讨论药用的对不对症),就药物进入胃肠内而言,一般的抗生素都会对胃肠内的有益菌群造成伤害,进而影响雏鸡的消化吸收,使雏鸡体况雪上加霜,免疫力下降,极易感染疾病的同时对疫苗的“免疫应答反应”差或者有的鸡体根本“免疫无应答”;
二是雏禽舍通风不畅,舍内升温设备是火炉,火炉的燃烧会消耗大量氧气,这时新鲜空气不能及时补充进来,就造成雏鸡缺氧。雏鸡长时间缺氧就会免疫力下降,外界病原微生物就容易入侵,这也是小鸡不断吃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雏鸡粪便中产生的有害气体(氨气和硫化氢气体)得不到及时排出,雏鸡长时间大量吸入,会降低鸡体免疫力,使得鸡群变成易感群体,外界病原微生物趁虚而入。
简单的说微生物学概况起来就一句话:三菌四体一病*:三菌包括细菌、真菌、霉菌;四体包括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一病*包括鸡瘟病*、马立克病*、流感病*……等等,这些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就存在我们周围,只是我们用肉眼看不见,只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当鸡体处在健康状况下,自身免疫力就高,这些病原微生物是无法侵入鸡体而致病的;当鸡体免疫力下降时,就给这些病原微生物可趁之机。所以当今现状是鸡只从小就开始吃药,不吃这药就吃那药,一直吃到淘汰。帮助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少用药或者不用药也能把鸡养好。